新闻中心

“不含BPA”,带着遗憾的标签

发布日期:2016-11-22 来源:CPCIF PC BPA工作组编撰 浏览次数:1030 次浏览

从前几年起,全球市场上许多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及饮料容器都开始采用聚碳酸酯塑料制成。聚碳酸酯由双酚A(bisphenol A,BPA)合成,是用于生产上述产品的一种近乎完美的材料。不仅因为其透明度与玻璃相当,可以清晰看到内部所盛放的物质,而且还因为它具备一个对易掉落商品来说很重要的特性--不易破碎。

这些年来,双酚A引起了科学家、环保人士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些关注的结果是,人们很少再使用聚碳酸酯制作产品包装,一系列的替代品转而涌向市场。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聚碳酸酯在这几十年的安全记录一直保持良好,放弃这样一种高性能的材料真的合适吗?但现在看来,事后对这些替代材料安全性的质疑也一直不断,倒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此刻看似理想的替代材料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来帮助我们避免现有的材料和产品重蹈覆辙?

聚碳酸酯历史小知识

聚碳酸酯塑料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并一直沿用至今。如果需要透明、耐用、轻量化的材料,那么聚碳酸酯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在我们每天使用的无数产品都是由聚碳酸酯制成的,从自行车头盔到生命救护的医疗设备组件,从眼镜镜片到防护罩,聚碳酸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制造聚碳酸酯的一个关键材料就是双酚A(BPA),专家们已对其安全性进行广泛研究超过15年,最近就此问题更是争议不断。聚碳酸酯塑料中的BPA残留通常小于百万分之五十,而更低含量的微量级BPA(约为十亿分之一),可能会在一般使用条件下进入与聚碳酸酯接触的食物和饮料中。

尽管各国政府一直在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从2008年美国州的一些立法机构开始禁止聚碳酸酯婴儿奶瓶的使用,到后来其它地方也都开始纷纷效仿。没有人能真的证明聚碳酸酯不安全,有一些甚至明确表示他们的禁令是基于预防性原则。结果就是产品制造商开始不再使用聚碳酸酯制造婴儿奶瓶,鸭嘴杯和其他产品。

小预防酿成大错误

预防原则背后的想法是,对于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伤害但没有完全确凿的科学证据的感知到的威胁,应该采取预防措施,通俗点讲就是“宁可错杀,也要确保安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对BPA的安全性产生担忧而采取预防措施似乎有点不合理。暂且不说政府专家从不会支持真正威胁人类健康的技术或产品;预防措施并不能提供一个确保其最可能的替代品安全性的机制。如果聚碳酸酯必须被取代,那替代品是什么?在没有确定替代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判断哪些产品是安全哪些产品是被错杀了?缺乏思考是我们在伊索寓言中学到的一课,凡事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主任Judy La Kind和Linda Birnbaum于2010年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中,预测未来人们将会开始质疑替代品的安全性:

“市面上有太多这样的化学产品被新化学产品取代的例子,取代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变成‘怀疑对象’,我们现在可能正处于使用双酚A(BP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替代品的阶段。双酚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已在超过90%以上的美国人群中进行测定,呼吁禁止使用BPA已在一部分州在BPA某些应用领域中开始实施相应的法规禁止BPA,其它国家也相继提出了法规。......我们在对一些替代品进行文献检索时,并没有发现任何已知的暴露信息。几年后,我们是否也会看到暴露研究将这些BPA的替代品描述为业已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化学品呢?”

时机已到来。

这种替代我们会后悔吗?

在未对替代品进行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就采用可能会让你后悔。关于聚碳酸酯婴儿奶瓶的替代是否会让我们后悔我们还不完全知晓,但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提出质疑。最近一个比利时研究者小组发表了一篇名为“由聚碳酸酯替代材料制成的婴儿奶瓶中物质迁移至食物的潜在健康危险评估”的论文。研究中所用的24个婴儿奶瓶是由作为聚碳酸酯替代品的五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研究者对17种先前研究中发现的从奶瓶迁移到实验溶剂(模拟真实使用环境中的牛奶)的情况进行评估。此次评估采用的是保守法,一种因缺乏足够数据而无法达成全面评估的方法。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每种物质的迁移量范围被估算出来。在缺乏足够的毒理学数据来评估安全性的情况下,对每一婴儿奶瓶的关注水平的赋值都是基于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及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通常也会采用毒理学关注阈值。抽检的24个婴儿奶瓶中有4个被认定为“高度关注”,14个被认定为“关注”,虽然这些结果只是反映了保守评估中发现的潜在危险而非实际危害,但却提出了一个质疑--预防性原则的使用是否合适。换句话说,这些预防性措施是否真的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还是说错杀了呢?

不仅关乎婴儿奶瓶

此案例研究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更换聚碳酸酯婴儿瓶在很大程度上是应消费者需求所驱使的立法结果。但这就是我们采取措施的最好方式吗?仅仅是为了规避争议而从一个产品更换到另一个产品真的能增加安全性吗?如果替代材料仅仅是出于产品的目的而产品又对保护人体健康与安全无关紧要,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替代品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影响是最可能被考虑到的。例如,医疗设备的关键部件正考虑使用聚碳酸酯的替代品。对于抛弃使用几十年都没有出现安全问题的聚碳酸酯而使用在比利时调查研究中认为需要“关注”的替代品制作奶瓶,你会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吗?在关乎生命的问题上,你倾向于选择哪种材料?

不含BPA究竟是福是祸?

如果我们能从婴儿奶瓶的故事中学到点什么启示,那就是我们不能假定不含BPA就等于安全。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问题,而且还影响着消费市场,由于消费者经常能看到不含BPA的标签,此类信息很有可能左右他们的购买选择。事实上,现在玻璃产品都贴有“不含BPA”的标签,因为玻璃中本来就没有BPA。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了消费者是如何理解不含BPA的标签的以及不含BPA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人员表示:“不含BPA的标签往往会使得人们误认为‘不含’代表着‘更安全’”。并且指出:“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消费者对不含BPA以及相似标签的反应会导致他们做出更为冒险的决定,感觉似乎更安全了但实际上最终却让消费者暴露于可能毒性更大的东西。“不含BPA”的标签并不能让消费者做出理性的选择。它们引导消费者对安全与健康做出无意识的判断,而非在清楚了解不同化学产品已知和未知的性质后做出理性的决定,这种行为不可取。”

因此,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标签具有误导性,导致一些人接受一个他们通常不会选择的替代品。”

是时候还BPA以自由了吗?

鉴于聚碳酸酯塑料在许多产品应用中业已论证的安全性和效用,以及如今浮出水面的替代品的质疑,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过去,还BPA的自由身呢?我们不应该重蹈伊索寓言中那只山羊的覆辙,而应三思而行以避免以后落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