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
分类筛选

EFSA关于低剂量效应和内分泌活性物质的常见问题(2012年8月)

1.为什么我们的食品中会有化学品? 化学品是每一样东西的构筑材料;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所有的食品,都是由各种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绝大多数化学品是无害的,在我们的身体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在内的营养物质,帮助我们生长和保持健康。但也有这样一些情况,如果食品中的某些化学品暴露过量,就可能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这种情况在化学品以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水平,经常性进入身体时就可能会发生。所以只要有可能,科学家们就会设立人类受到食品中化学品暴露的安全水平,以便保护消费者免受可能与这些化学品有关的任何风险。 2.我们说的“安全”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安全”一词,意思是合乎情理的“无害”的确定性。科学家认为不可能保证绝对的安全,或者称之为“零风险”。 3.“低剂量效应”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在研究化学品对人类的影响时,试图弄清楚在我们受到化学品暴露时,身体可能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科学家们检验那些通常从动物身上所产生的数据,方法是:在动物实验时通过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摄入不同数量的物质(即不同的“剂量”),剂量的范围从低到高,在一段时间内将动物的(身体)反应记录下来。化学品测试的经典方法是从大约1毫克(千分之一克)/公斤体重(mg/kg bw)的剂量开始逐渐增大。“低剂量效应”指的就是在毒理学研究中,用远低于1mg/kg bw的传统最低剂量下所出现的动物反应。现在有不断增长的研究声称某些化学物质(但并非所有的化学品)在每公斤体重微克级(百万分之一克)甚至纳克级(十亿分之一克)的剂量范围内就会产生(身体)反应。他们还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一种化学品在低剂量下产生的反应会比在较高剂量下观察到的反应更大,就如人体内看到的荷尔蒙那样。关于某些化学品在如此低的剂量下能够产生反应的想法,就称为“低剂量假说”。 4.为什么说“低剂量假说”对于化学品的风险评估是重要的? 如果这种“低剂量假说”能够得到证实,那就会挑战现代化学品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正是剂量产生了毒性。”这个著名的引言出自于16世纪的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他坚称身体对化学品所做出的反应是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的。换言之,“化学品的剂量越大,它产生的影响和不良作用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一概念也可以用经典的剂量--响应曲线来描述。在剂量--响应曲线中会见到最初有一条水平线,表明在剂量开始增加之前看不到或接近于看不到有(身体)反应,而此后随着剂量增加到较高水平,曲线就会稳定的上升。 根据这一假定,人们一般也接受这样的观点:绝大部分的化学品(就是说非基因毒性的,不会损害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都存在一个剂量门槛,低于它就没有不良影响。一旦科学家们核查了所有的科学证据并且确定了这个剂量门槛,就可以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或受到暴露的物质设立一个安全水平,这类物质包括那些在食品中存在的添加剂、香料、杀虫剂残留物、食品接触材料等等。科学家在设立安全水平时,对这个剂量门槛(一般由动物研究确定)应用了一个“安全因子”来表示不确定因素,以得出一个对于所有的人群都可认为安全的剂量水平。 5.确切地说,“低剂量假说”是如何挑战Paracelsus假定的? 根据低剂量假说,那些据信会产生”低剂量效应“的物质在低剂量下会产生不良影响,但并不必然会在各种较高剂量下产生这种影响。例如在一项试验中。一种假设的物质“A”在剂量为10微克/kg体重和100毫克/kg体重时都能看到产生了某种(身体)影响,但是在10毫克/kg体重的剂量下却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这种影响。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化学品“A”将会产生一条不同类型的剂量--应答曲线,就是一条U形曲线,在低剂量和高剂量区域内应答水平都较高,但在中间剂量范围内却不高。别的物质则可能产生一条倒U型的曲线,在中间剂量范围内出现应答的峰值。这样我们就基本上不可能从高剂量到低剂量计算出剂量--应答的对应关系,也就不能知道设立暴露量安全水平的门槛剂量了。 6.什么物质据信会产生低剂量效应? 低剂量假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化学物质。重要的是,这类被声称会表现出低剂量效应的物质,主要包括所谓的“内分泌活性物质”,许多情况下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这些物质据认为具有类似于人类荷尔蒙的性能。有时会在食品中发现的这类物质包括若干种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如二恶英和多氯化联苯(它们会通过自然环境的途径污染食品),以及用于某些食品包装材料的双酚A(BPA)。低剂量假说的支持者声称,在食品和环境中存在的内分泌活性物质,特别是在它们与我们身体内的“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时,会导致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于发育阶段,被称为“易感窗口期”的人群,他们对荷尔蒙活性特别敏感。 关于低剂量假说和内分泌活性物质的进一步的信息可参阅:EFSA 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Endocrine Active Substances Task Force. 7.内分泌系统是什么意思? 内分泌系统是由产生荷尔蒙的腺体组成的,它们会以各种方式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身体,例如代谢、生殖甚至情绪等。例如,在人类的生长期,包括神经发育和性发育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分泌系统对于婴儿、儿童和未出生宝宝等人群特别敏感。处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活跃的易感窗口期,例如人类胎儿的不同形成期,如果受到内分泌活性物质的暴露,可能会增大中毒影响的可能性,导致短时期的或以后生命阶段的发育不正常或疾病。低剂量假说的支持者们指出,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提供给大量孕妇使用的己烯雌酚这样的荷尔蒙物质,后来证明不仅对母亲,而且对于在胎儿期受到暴露的后代在出生后,都会产生癌症。 8.低剂量效应一定是不良影响吗? 不对。包括那些支持低剂量假说在内的科学家都承认,并非所有的低剂量效应一定会是不良影响或者是不良影响的前体。身体会对很少量的化学品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因为身体有补偿性或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从而不致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不同类型的化学品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以相差巨大;在某些情况下,专家们对于是否将某些反应性的变化定义为不良影响存在分歧。有很多理由可以认为一种反应性的变化并不是不良影响。例如: 如果变化很小 如果与剂量无关 如果并不伴随着身体或器官/组织的任何病理性改变,而这些器官/组织中可以测出低剂量变化 如果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反应 如果不是一种被确认的不良影响的前体 如果已经知道与人类无关 如果是因为实验条件而不是因为被测试化学品造成的,例如处理动物时,饮食的风味等造成的 在确定所观察到的身体反应是否属于不良反应时,应该将所有这些因素个别的,或集体的考虑在内。在低剂量假说的意境之内所引用的在低剂量时观察到的(身体)影响,其负面作用的不确定性甚至会进一步增大。 9.低剂量效应有多少证据?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中的某些专家小组在2000年代对低剂量假说的相关证据进行了评估,总的结论是“低剂量效应”没有最终确立。最近有人争辩说,大量的更为近期的研究为低剂量假说提供了明确的支持。他们辩称,若一个表明低剂量效应的特定研究的数据,按照传统的科学基准还不足以得出最终结论时,就需要用“证据权重法”,能够产生类似结果的研究够多时就可以认为足以得出结论。对于像EFSA这样的评估机构,仍要持守论证科学有效性的基本戒律,将其应用到每一项研究中去检验其毒理学的数据。他们的考虑包括数据的重现性,结果的一致性,合适的研究方式等。满足这些标准的程度比鉴定评估所声称的“低剂量”效应和非传统的剂量--应答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优先。 10.EFSA支持低剂量假说吗? EFSA仍然对低剂量假说持开放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作为欧盟中食物链的评估机构,EFSA优先考虑的是为欧洲消费者的安全和福利提供坚实的、独立的科学意见。EFSA正积极的参与关于低剂量效应的辩论,并继续对所有的新科学理论和风险评估方法持开放态度,如果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得到满意的证明并应用到食物链中去的话。 11.低剂量假说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食物不安全? 并非如此。低剂量效应的思想是一种假说,仍然是大量科学争议的话题。许多科学家根据科学证据并不确信这种假说的有效性。可是,任何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如何工作的因素都需得到理解和科学评估,使其不会对消费者构成风险。像ESFA和国家食品安全当局这样的风险评估机构正直接参与这一科学辩论,并会继续将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 英文原文请参阅这里

view More>>2016-03-18